陶瓦的起源
中國古代原始社會時期的人們以穴居和巢居為自己的住屋,這些住屋都 是用樹枝、樹葉、茅草搭筑屋頂以防雨雪的,這就是「茅茨土階」的時代。 但是這些屋頂阻擋風雨的功能畢竟有限,所以人們很早就希望有比茅草更好 的材料來筑造屋頂。
在中國,早在五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期,人們就能用火將土煉制成各種陶器,從而使生活質(zhì)量提高了一大步,燒制磚瓦與燒制生活用陶器在所用 材料和燒制工藝上相同或相通,所以從生活所需和技術條件兩方面來說,磚瓦的出現(xiàn)與陶器的出現(xiàn)理應在同一時期。但是迄今為止,我們能見到最早的瓦隸屬于 4000 多年以前的龍山文化時期,即考古學家在陜西寶雞市橋鎮(zhèn)遺 址上發(fā)現(xiàn)的筒瓦與板瓦。在陜西岐山縣鳳雛村西周時期(距今 3000 年)的 建筑遺址上見到的瓦,大小尺寸為長 55—58 厘米,大頭寬 36—41 厘米, 矢高 19—21 厘米;小頭寬 27—28 厘米,矢高 14—15 厘米;瓦厚 1.5— 1.8 厘米。這樣一頭大一頭小的瓦便于前后相疊相連。當時這些瓦只用在屋 頂?shù)奈菁购吞鞙系忍?,后來發(fā)展到屋頂?shù)拈芸诓课?,還沒有滿鋪屋頂,但已 經(jīng)改善了屋頂?shù)姆浪δ堋?/span>
陜西扶風縣召陳遺址使我們明白,大約在西周中期(2000 年前),陶瓦 才用在整個屋面上,使人們脫離了「茅茨土階」的時代。這時的瓦尺寸已經(jīng) 減小,小型筒瓦長約 23 厘米,其大頭寬 13 厘米,小頭寬 11.5 厘米,高 6.5 厘米,厚 0.8 厘米。這時在檐口部位的筒瓦已附有半圓形的瓦當,在 鋪設方法上,已由用繩扎結(jié)而改為用泥在屋頂上滿鋪一薄層,稱「苫背」, 再在泥上鋪瓦,這種做法可使瓦與屋頂面結(jié)合得更堅實。
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各地諸侯王國紛紛建造王宮,建筑技術得到發(fā)展,這時 期的筒瓦使用更加廣泛。在河北易縣燕下都出土的陶瓦不僅在瓦當頭上有了花紋裝飾,而且表面也刻有雷紋、蟬紋等紋樣,這可能是當時燕下都宮殿建 筑上的用瓦。在屋面上鋪瓦目的是保護房屋不受雨、雪浸透,為了便于排 水,瓦的表面當以光滑為宜,但在這里卻在瓦背上刻出花紋,瓦背仰天,高高在上,站在屋下的人無法見到,所以它的裝飾作用也無從發(fā)揮。這種裝飾 在后代的瓦上就見不到了。秦朝統(tǒng)一全國,在都城咸陽大造宮室,如今宮室 無存,只留下眾多瓦當、瓦片,其中有長 56 厘米、寬 42 厘米(小頭寬 39 厘米)、厚 1.4 厘米的板瓦,筒瓦的瓦當由半圓形發(fā)展至圓形,其中有一種馬蹄形瓦當用以遮護木椽子頭,尺寸大,通長達 66 厘米,高 37—48 厘米,厚 2.5 厘米,瓦當?shù)闹睆接羞_ 52—61 厘米者。從這些大尺寸的瓦 也可推測出當年秦朝宮殿形體的宏大與威嚴。